一、艺术赏析,名画鉴赏,建筑赏析的网站?
http://m.169369.com/?host=www.169369.com&src=http%3A%2F%2Fwww.169369.com不谢
二、对《贫交行》的赏析?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一、注释: ①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谓:“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 ②覆:颠倒。 ③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甚好。管仲贫困,也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他们始终相处甚好,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④弃:抛弃。 二、译文: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之趋合,一会儿像雨之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三、背景: 此诗作于唐天宝中期,诗人杜甫困守长安,为谋一官半职,到处求人,常遭冷遇。参加科举考试失利,通过献诗献赋给皇帝,也未谋到官职,生活更加困顿不堪,常常饥寒交迫,生于官宦之家的杜甫,家学渊源,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有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自觉任重道远,仕途功名是他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而现实生活却是如此残酷,国运衰微,家道中落,将诗人打入社会底层,此时的杜甫更深刻体味了人情冷暖,对寻常百姓的悲与苦,也因此而成就了他作品的“诗史”之称。 四、赏析: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便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便如雨之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自古以来,贫贱之交最可贵,“穷时节乃现,患难见真心”,只有经历这样考验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可是世人却鄙视失意之人,落井下石。得意时,门庭若市;失意时,门可罗雀。“翻云”又“覆雨”给人一种势利之交的感觉,云聚雨散,皆以名利为中心,有利时,趋之若鹜;无利时,避之唯恐不及。“翻手为云覆手雨”,凝练的七个字,包含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此统摄全篇,顿使全诗纲领在手。时人却在奢谈什么交友之道,这令诗人更加愤慨,“纷纷轻薄何须数”一句中“何须数”三字道出了诗人对世人世风轻蔑之极,愤慨之极,憎恶之极。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不免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游,鲍知其贤。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后来鲍事齐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荐举之。管仲遂佐齐桓成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岂不感人肺腑。“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之“轻薄”益显。“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多么彻底呵。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以概之,未免过情。但惟其过情,才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引王嗣奭语)。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五、话外音: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还纷纷恬然侈谈交道,“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次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谓之“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数字,强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三、对巴金《雨》的赏析?
1.不离题,可以形成对比。
2.自由的世界,美好的生活,反抗的决心 3.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4.不矛盾。喜爱阳光因为可以感受到美好生活,喜爱阴雨因为可以在雨中更清楚的看清现实世界 5.原因;1借雨浇熄心火,在雨里用心感受世界2借雨洗愁,洗去心上积满的尘垢四、哭求!对泰戈尔《对岸》和《同情》的赏析的赏析?
《对岸》赏析 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望与向往。 我”想象中的“对岸”,是恬美神奇的乐土。人们在那里耕耘、放牧,各种飞禽走兽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在这令人神往的景象的描绘之中,寄寓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作者以一名小孩子旁观母亲对待小狗、鹦鹉和对待自己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困惑,并因此坚决地表示自己的反抗:在他心目中,母爱是如此伟大的,因而是可以推及所有幼小如己的生命的,所以当母亲以有差别的爱对待自己和其它小动物时,他意识到了一种恐慌,这恐慌来自孩子天性中不曾泯灭的平等观念——这正是人类在童年期才具有的童心火花。 诗人借孩子的口,向父母们提出了愿望 : 做到真正的博爱,把爱撒向芸芸众生,撒向大自然,撒向身边的一草,一木呢?当我们遇一只可怜落难饥饿无助的小狗时,还能给予它起码的同情吗? 《同情》赏析 妈妈对动物不仁慈,孩子不满意了。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妈妈一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过唤起母亲的爱,来委婉地希望母亲可以善待小动物。小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也需要爱,需要人们的同情。这让我想起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推及到爱其他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到爱其他的孩子。这才是博爱,是一种大爱。而不仅爱人,也爱动物,则是一种生命之爱,无疑是很高尚的行为。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的一个不知感恩的贱鸟呀!整夜地尽在咬它的链子"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 (以上是《同情》的原文) 妈妈对动物不仁慈,孩子不满意了。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妈妈一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过唤起母亲的爱,来委婉地希望母亲可以善待小动物。小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也需要爱,需要人们的同情。这让我想起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推及到爱其他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到爱其他的孩子。这才是博爱,是一种大爱。而不仅爱人,也爱动物,则是一种生命之爱,无疑是很高尚的行为。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以上是《对岸》的原文) 小孩的梦想,是做一名船夫。因为河两岸有美丽的景色,自然、纯粹,令人向往。更因为如果做了船夫,可以在每个午后、每个黄昏后,回到母亲的身边。爸爸离开妈妈去城里做事,孩子看不下去了,他或许看见了妈妈的思念和一些时刻的无助,于是认真地、保证似的跟妈妈讲了以上的话。我们在笑孩子单纯的同时,也该觉得他真的是那么可爱而纯粹吧。 无处寻,唯有少年心。 《对岸》赏析 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望与向往。 我”想象中的“对岸”,是恬美神奇的乐土。人们在那里耕耘、放牧,各种飞禽走兽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在这令人神往的景象的描绘之中,寄寓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作者以一名小孩子旁观母亲对待小狗、鹦鹉和对待自己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困惑,并因此坚决地表示自己的反抗:在他心目中,母爱是如此伟大的,因而是可以推及所有幼小如己的生命的,所以当母亲以有差别的爱对待自己和其它小动物时,他意识到了一种恐慌,这恐慌来自孩子天性中不曾泯灭的平等观念——这正是人类在童年期才具有的童心火花。 诗人借孩子的口,向父母们提出了愿望 : 做到真正的博爱,把爱撒向芸芸众生,撒向大自然,撒向身边的一草,一木呢?当我们遇一只可怜落难饥饿无助的小狗时,还能给予它起码的同情吗? 《同情》赏析 妈妈对动物不仁慈,孩子不满意了。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妈妈一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过唤起母亲的爱,来委婉地希望母亲可以善待小动物。小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也需要爱,需要人们的同情。这让我想起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推及到爱其他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到爱其他的孩子。这才是博爱,是一种大爱。而不仅爱人,也爱动物,则是一种生命之爱,无疑是很高尚的行为。 回答者:douglas1027 - 初入江湖 三级 3-31 22:33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的一个不知感恩的贱鸟呀!整夜地尽在咬它的链子"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 (以上是《同情》的原文) 妈妈对动物不仁慈,孩子不满意了。然而,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妈妈一定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作者以孩子的口吻,通过唤起母亲的爱,来委婉地希望母亲可以善待小动物。小动物也是生命,它们也需要爱,需要人们的同情。这让我想起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推及到爱其他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到爱其他的孩子。这才是博爱,是一种大爱。而不仅爱人,也爱动物,则是一种生命之爱,无疑是很高尚的行为。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以上是《对岸》的原文) 小孩的梦想,是做一名船夫。因为河两岸有美丽的景色,自然、纯粹,令人向往。更因为如果做了船夫,可以在每个午后、每个黄昏后,回到母亲的身边。爸爸离开妈妈去城里做事,孩子看不下去了,他或许看见了妈妈的思念和一些时刻的无助,于是认真地、保证似的跟妈妈讲了以上的话。我们在笑孩子单纯的同时,也该觉得他真的是那么可爱而纯粹吧。 无处寻,唯有少年心。
五、对唐诗爱国的赏析
对唐诗爱国的赏析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众多杰出的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后人津津乐道。本文将对一些代表性的唐诗进行赏析,以展示这些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情感力量。
杜甫《登高》
《登高》是唐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为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描绘了杜甫自南京登高时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六、网站对用户的好处?
网站可以让客户搜索更多的门户网,通过热线门户网能够看很多的视频听音乐。
七、对举手法赏析?
“对举”,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列举或描幕之意。“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具体说就是在作文中运用整齐的句式,即对偶、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
1、对举手法有点像对偶,并列两类事物,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凸显事物的不同。范仲淹在描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后,感慨系之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将“喜”和“悲”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进行对举,凸显出作者超然物外的达观。
2、对举手法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既可以用来说理也可以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观点,所以有意识地运用对举手法,不仅可以提高考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对事例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恰当运用对举手法不仅仅能使句式整齐文句优美,彰显考生的才华,也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能够体现考生在文章构思上的创新意识,显得精巧且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
八、对酒白居易赏析?
白居易《对酒》赏析
对酒,多指古人酒兴之至作书示怀之意。由唐时白居易兴起,渐而作为一种诗作题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沿用。
《对酒》
唐 白居易
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
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
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
东岱前後魂,北邙新旧骨。
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
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
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
谁人言最灵,知得不知失。
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
能沃烦虑销,能陶真性出。
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赏析
大意是说,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人生不论穷富,不必太过于斤斤计较,应该尽量放宽胸怀,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这才是处世之道。
对酒1(之四)
白居易2
百岁3无多时壮健4,一春能几5日晴明6。
相逢且莫7推辞8醉,听唱阳关9第四声10。
注释:
1、对酒:这是唐开成七年(公元820年)元日,白居易写的五首七绝《对酒》诗中的第四首,其他几首是:“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凤各自飞。(之一)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之二)丹砂见火去无迹,白发泥人来不休。赖有酒仙相暖热,松乔醉即到前头。(之三)昨日低眉问疾来,今朝收泪吊人回。眼前流例君看取,且遣琵琶送一杯。(之五)”(见《全唐诗库—第454卷》 )
2、白居易: 唐代诗人,(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3、百岁:古人以为人生不过百岁,因以为死的讳称。《诗•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史记•高祖本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4、壮健:壮,強壮;健,刚强,康強。《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壮健,強壮、健康。
5、几: 多少, 若。《古诗十九首•迢迢千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6、晴明: 晴,生活上以无云、有云仍见阳光,或雨止而云散者为“晴” 。明,光明,明亮。《易•系辞下》:“日月相推而明。”晴明,天气晴朗,天空明亮。
7、且莫:千万不要。宋•梅尧臣《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之二:“且莫似怀度,沧波无去踪。”《凊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我儿且莫出门便了。”
8、推辞“拒绝;辞谢。 唐 白居易《送敏中归豳宁幕》诗:“前路加餐须努力,今宵尽醉莫推辞。”李准《李双双小传》:“大伙既然选住咱,那就是看咱能给大伙服务,也就不用推辞了。”
9、阳关: 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敀的交通门户。此处是出自王维的《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全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此诗当时即被乐府谱为乐曲传唱,使之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并命其名为《阳关三叠》。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
10、第四声: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 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此处的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景添离情,具有“以乐衬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感染力。作为送别诗,它是动人的;作为劝酒词,它也是动人的。
九、观沧海对观的赏析?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统一中国的报负。如果用看,则少了些许韵味。
十、对八声甘州的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