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企改善研发投入的意义?
代表中国已经进入产业快速增长阶段,在政策促进和补贴激励下,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也相继取得较大进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继续引领汽车产业的结构变革。
陈清泰指出,最迟到2025年电动车性价比将达到或超过传统燃油车。他说,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燃油车,它是以新的功能满足了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需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必须是双向作战,一条战线,那就是电池电机电控,保障电动车的基本行路功能,另一条战线就是绿色化、信息化、网联化、共享化和职能化,最终实现无人驾驶,只有两条战线并进,才有可能站稳脚跟。
二、车企研发岗还是工艺岗好?
研发岗好。
研发岗一直都被称为“毕业即高薪”的代名词。
确实如此,一些头部大厂的开发、研发等技术岗,普遍20w起跳;如果专业过硬或有学历加持,则能拿到40w-50w+。
三、吉利研发技术比其他车企如何?
吉利研发技术较其他车企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吉利研发技术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是和一些国际主流车企的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等方面的研发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与其他车企相比,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2019年上市的纯电动SUV车型瑞虎5x,但是和或更多的车企相比,吉利在电池供应链、发动机技术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智能化方面,虽然吉利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基于5G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但是和一些国际车企相比,还有待更多的技术沉淀和积累。
总的来说,吉利研发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目前有哪些车企在研发氢能汽车?
传统汽车通过燃烧柴油或汽油等化石燃料来驱动车子,而氢能源车则是以氢气为燃料发电来驱动。因为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热能和水,所以相对化石燃料,能有效减少交通工具产生的污染问题。除了日常地面的交通运输,氢能源也已经被运用在潜艇、火箭等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氢能源车将是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丰田、本田、现代、奔驰、宝马等世界领先的车企都已经相继开展氢能源车的研发和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车企本身解决的只是车子的技术问题。要让氢能源车真正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配套。众所周知,氢气并不是通过天然开采而需要被生产出来并运输到终端;氢气密度很小,较难大量储存,还易燃易爆。只有能够将氢气大量生产、安全运输并存储在加氢站(类同加油站),分布在交通网络中,才有可能让氢能源车成为大众接受的交通运输工具。然而有能力建设这样的基础设施的企业并不多,目前液化空气(Air Liquide)是其中之一,这家公司掌握生产、仓储、配送以及终端客户应用开发等领域的氢能全供应链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和交付了约100座加氢站,同时也是几个重要国际氢能源组织的成员企业,是氢能源交通的积极推动者。
五、魔毯悬挂是哪个车企研发的?
魔毯悬挂是德国的,它是梅赛德斯奔驰的专利。魔毯悬挂是通过摄像头和雷达扫描车前方路面状况,调节空气悬挂的软硬达到平稳通过的效果,不管路面有多颠簸也尽可能保证行驶的平稳,这是一套技术含量较高的系统。
汽车悬挂系统就是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悬挂系统应有的功能是支持车身,改善乘坐的感觉,不同的悬挂设置会使驾驶者有不同的驾驶感受。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力,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
六、中车研发中心是国企还是央企?
国企。
在轮轨上成长的中国中车拥有开放的基因。一直以来,中车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体系、制造体系和标准体系,将“中车制造”出口到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17个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全球轨道交通技术资源洼地。
株洲中车的特点: 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中,株洲所先后参与了韶1到韶3系列电力机车设计项目,自主研发了包括晶闸管、牵引电机、调压开关、电阻制动等近60项重大科研成果,攻克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地铁车辆等多种轨道交通制式车辆核心技术难题,开拓出我国铁路电气化自主创新的历史新征程。60年来,扎根于田心的株洲所,在千锤百炼中不断壮大,当年寥寥数十人的小研究所,在历经一甲子风雨洗礼后,已长成为百亿级规模的“庞然大物”。但变的是体量,不变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株所人传承和发扬的创业初心。
七、有哪些车企有自主研发的芯片?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车企如比亚迪、长城、华为、小鹏等都已经在进行自主研发的芯片制造工作。
比亚迪早在2010年就开始研发嵌入式芯片,现车载芯片应用已经非常成熟;长城汽车则是在2019年成立的智能底盘委员会,打造自主芯片等底盘技术;华为与广汽集团合作,进行智能汽车研究,其中自主芯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鹏汽车也自主研发了MPU平台、数据传输协议和数据存储等核心技术,在车联网和智能驾驶等领域都有着领先的技术实力。
八、2021自主车企研发投入排行榜?
第一名:上汽集团,年研发投入达到149.67亿元。
第二名:比亚迪,年研发投入达到85.56亿元。
第三名:长城汽车,年研发投入达到51.50亿。
第四名:广汽集团,年研发投入约51.25亿,研发费用占营收的8.10%。
第五名:吉利汽车,年研发投入达到48亿。
第六名:长安汽车,研发投入约41.42亿。
第七名:北京汽车,研发投入约26.02亿。
第八名:蔚来汽车,年研发投入约24.87亿。
第九名:江淮汽车,研发投入约18.1亿。
第十名:小鹏汽车,年研发投入达17.25亿,研发费用占营收的29.50%。
第十一名:江铃汽车,研发投入达到16.65亿。
第十二名:北汽蓝谷,研发投入约15.82亿。
第十三名:理想汽车,年研发投入约10.99亿,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1.60%。
第十四名:东风汽车,去年研发投入约3.87亿,占营收的2.8%。
九、车企如何从车联网大数据中变现?
其实这个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且深,跨越了政策、行业、技术、和用户四个层面
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数据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数据原则上属于个人,但车企也获得所有权(自己说),但车企不能用个人隐私数据用在直接的商业化,这是个潜在的风险,所以,最终的终极路径必然是国家统一强力管控,企业分层应用。车企既然不能直接用在商业化上,那就更不能倒卖数据了,因为这个倒下的数据企业数不胜举,18年但凡涉及数据倒卖的创业企业无一例外的要不已经转型,活下来的也是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如何用好车联网数据,就一定要考虑如下几点
1)技术能力:车企一定要有数据分析能力,交付出去的一定是数据分析的结果,比如,就是用户的风险评级,这就要求车企在相关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和数据建模上有专业的人员储备,不然就外包合作也是种可能;
2)业务理解:模型处理出来了,但是有个前提条件,你的懂业务,懂什么业务,懂所要试用数据结果的行业企业的业务,简单举例来说:用在保险业,那就要深入进去,懂车险定价,理赔反欺诈、互联网保险的场景营销、车险渠道销售划分逻辑和佣金政策,要懂保险公司的Under table的操作手法,我干嘛要懂这么多,让他们干就好了,我就提供数据,哥哥,有句俗话不知你听说过没:不懂就要受骗!你要是愿意认栽,那就随你,但是要真的做个数据增值业务,不懂业务哪里来的真正的可持续的数据增值!!!
3)行业政策理解:其实这个是致命的一点,中国是个强监管的市场,尤其是金融和数据相关,一条红线下来,全部干死,活来的是侥幸,死去了是正常,所以这玩意不懂就得是死路一条,和你的努力和投入无关,拿保险来说,银保监会监管的保险政策风向,18年一纸互联网博爱新啊红头文件指导意见,全行业的互联网保险风口企业全部倒下,曾经风风火火的拿了机前往的车险比价平台,引流工具,无一例外的都废了,几个圈子里的朋友转身出去了,就连保险公司自己的互联网平台的交易量就跌出屎的,随后就是车险出单属地化和中介机构的管理指导意见一出来,最惠保、OK车险等一批的出单工具厂商都废了,就连网易金融、灵犀金融这几个貌似有靠山的大厂都出了事儿,退出了这个市场,所以,政策合规是重要的,不要踏在雷上,不然你再怎么努力,可能都是在加速自己往沟跳好快一点死翘翘的,
4)商业模式:这个其实也很不明朗,到底是数据赚钱,还是增值数据赚钱,还是业务转化后的佣金赚钱还是广告赚钱.....这我就不一一明说了,我都尝试过也操作过,但一句话,没有量就一切都瞎扯淡;
5)运营模式:真正的长久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清晰地,待商业模式确认后,是通过运营提升车联网数据的价值,提升车企的数据变现的核心能力,也让让车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我曾经深入的操盘过几个车企的项目,但业务链条太长,虽然商业模式清晰但要走的路还远,业务可以从0-30,但运营可以从30-100;
6)用户和客户:不管怎么忽悠,最终买单的一定是用户,也就是车厂最最看中的车主同学们,无论如何车企也不会愿意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相对买车而言)而伤害车主,所有业务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而不是盈利、所有业务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而不是盈利、所有业务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而不是盈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三遍!!!!车主是车厂的客户,是数据增值业务的用户但还不是客户,所以,如何让用户满意,提升活跃,转化成你的客户,然后留存下来,这才是关键,而一个有能力的产品经理就成为了关键,这一点而言,车企暂时也还不具备;
但写到这儿有点累了,抱歉,这个问题很好,让我花了15分钟简单梳理了上面几点,但如果深入考虑的话,其实还有很多,这是个可以写个几万字的专业话题,,就不一一诉说了,等有时间再写
十、车企为什么研发氢燃料电池车?能获得补贴吗?
目前补贴政策还不明确,虽然许多车企做这个可能是为了补贴,但是更多的是起一个技术布局作用吧。毕竟车企从零到一积累一个整车技术所需的时间通常是几年,而市场的也通常比这个变化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