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体论分类?
唯物和唯心。
唯物本体论说物质第一性,他们的本体论就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是本源!
唯心派的本体论就很有意思,欲望,情感,思想等等都被此派人士说成本源!
二、本体论是什么?
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三、庄子哲学本体论
庄子哲学本体论:超越自我追求内在平衡与和谐
庄子(公元前4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推崇。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旨在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追求个体的内在平衡与和谐。本文将详细探讨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并探索它对我们的当代生活和价值观的启示。
本体论观点:
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是以“道”为核心。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原则和本源,是万物的根源。而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自我,摆脱对外界物质和社会名利的追求,通过自省和修炼,实现自我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理念。庄子认为,宇宙运行自然而无为,事物的发展不需要借助人的干预和努力。同样,个体内在的平衡和和谐也不需要过度的追求和努力。通过顺应自然的发展,个体可以达到与宇宙一体的境界,并避免不必要的挣扎与纷争。
超越自我:
庄子强调超越自我,摆脱物质欲望和功利心。他认为,人们对物质和社会名利的追求只会导致内心的焦虑和痛苦。相反,通过超越自我,个体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就是通过摆脱束缚和限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喜悦。
超越自我并不意味着放弃世俗生活和责任,而是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自由的心灵,通过内心的调适和修炼,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变化。庄子认为,个体的内在平衡和和谐是通过超越自我,达到与宇宙的统一,并最终实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哲学与当代生活:
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在当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欲望和外界压力所困扰,追求功利和社会地位。然而,这种追求往往带来了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庄子的哲学观点提醒我们,超越自我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通过反思和修炼,我们可以摆脱对物质和社会名利的过度追求,拥有一颗平静自由的心灵。这种内在的平衡和和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和困境,实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当代社会也需要更多庄子哲学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通过超越功利和个人利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可以找到更加持久和深刻的幸福。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提醒我们,宇宙是一个整体,个体与宇宙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超越自我,个体才能真正融入宇宙的秩序和和谐。
结论:
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展示了超越自我追求内在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庄子的思想对当代生活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超越自我意味着摆脱物质欲望和功利心,通过超越自我,个体可以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庄子哲学提醒我们,个体与宇宙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超越自我,个体才能真正融入宇宙的秩序和和谐。
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庄子哲学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以摆脱物质追逐和功利压力带来的内心不安和痛苦。通过超越自我,个体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与宇宙达到和谐统一。
四、什么是本体论批评?
本体论批评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哲学前提、哲学基本立场或理论基石。
介绍
哲学只有上升到本体论的研究层次,才能真正摆脱具体经验的局限,校正具体科学的视差,在理论思维的最抽象层次上把握思维与存在或人与世界的本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产生、发展的规律
五、本体论主要内容?
答:本体论是探究世界的,本源,或机智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次有17世纪的德国经济学者p,格格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上说,她只最终一切损失存在的最终本性,从狭义上说,他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结构
六、法的本体论问题?
法律的本体论问题一般指“法律是什么”,或者由此延伸出的“法律的客观性/权威性/规范性来自于哪”的问题。一方面,在传统学术体系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几乎由法哲学所垄断。思想史上的各种法哲学流派,也主要以对法律本体论问题提出原创性的回答而区别于他者。另一方面,法律人类学尤其是英美传统下的法律人类学,似乎一直对法律本体论问题较少正面讨论。至少在表现形式上,它们的侧重点在于通过经验田野,对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法律特殊性做出描述。尽管这种描述往往也会触及“法之何为”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法律人类学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一个经验属性大于哲学思辨的学科。
这一学科特征在以法国的法人类学学者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为代表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逆转。如果说英美主流的法律人类学植根于一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一般是先有田野,再归纳理论;但是以拉图尔为代表的法国法人类学则带有明显的大陆理性哲学色彩,通常是先有理论问题意识,再去进入田野。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学者,拉图尔也继承了列维-施特劳斯等前辈的“光荣传统”,他们都认为人类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回答哲学根本问题。他甚至直接称自己的研究为“法国式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他对于法律问题的思考上——他以人类学的路径,对“法律的客观性来自于哪”这一本体论问题给出了回答。
七、体育本体论的认识?
从体育本体论视域对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身体、技能、行为是构成体育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人的第一存在,是体育的第一本体,身体是技能与行为的寄宿,技能与行为是身体的延展。
身体素养来自于身体活动,具备身、心、行、知的统一性;体育素养即体育学科素养,生成于体育教育活动,包涵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要素;健康素养生成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四个关键要素。
身体、体育与健康素养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始终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
八、文学本体论基本概念?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是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文学本体论,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提出的术语。
由于文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学,故对文学本体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我国,对文学本体论,尤其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的研究,刚开始不久。
文学理论界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
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另外,有一些研究者把反映论本体论与表现论本体论的观点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看法。
九、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
哲学的本体论,其终极的解释是针对宇宙世界本原的追问及论述。人类哲学的诞生,最初就是由希腊古哲人泰勒斯和中国古哲人老子率先针对宇宙世界本原第一次理性地追问及论述。
希腊古哲人在追问宇宙世界本原时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是万物的始基。而中国古哲人在追问宇宙世界本原时说,“道”是万物的本原,“道”是万物的始基。进而,希腊古哲人与中国古哲人以理性的方式解释世界本原时,两者以不同的辩证思维方式所代表的形而上学,分别称之为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
针对西方哲学而言,古希腊哲人的学说思想是后西方哲学的思想根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年~约公元前546年)在解释世界的本原时,虽然他没有留下任何的学说文字,但从西方哲学史的史学角度,追溯到他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第一哲学命题是“水是万物的始基”,就是古希腊的哲人最初的哲学思考。希腊古哲人第一哲学命题的思考,已经不是主观上的“神”,而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的生活经验中间所感受到现象界“实有”的存在,进而也作为西方哲学诞生的起点。
中国古哲人老子(Lao zi 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其哲学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老子》之中,而且《老子》的哲学思想基因来自于更早上古的《易经》。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理论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的诞生。
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解释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体之多”的宇宙世界,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之气,以及解释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因此说,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代表着中国古哲人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老子》解答了“第一哲学命题”,进而代表着中国哲学的诞生。而且,老子的哲学思想已经远远、远远地超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的生活经验中间所感受到现象界“实有”的存在。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与生化及其普遍行为规律,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学问。
因此说,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思想基因上就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道的形而上学”之学说和西方的“Philosophy”之学说,在其哲学概念范畴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古哲人表达“本”与“体”两者含义。
《周易·系辞下》曰:刚柔者,立本者也。又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语译:道之本的阴阳者,是立本者也;而“阴阳者之本”的阴阳双方通过“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之气,推动“阴阳者之本”生化“阴阳者之体”的道之体。
中国古哲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在说:道之本之生之谓道之性。也就是说,宇宙本体存在阴阳之性,而且“阴阳之性”内在的阴阳双方的物质世界之“精”存在“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之“气”的精神世界,进而宇宙本体才能生化万物。
或者说,宇宙物质世界之“精”,是精神世界之“气”的本体,精神世界之“气”依存在物质世界之“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否则宇宙万物就不能生化,也就谈不上存在。
中国古哲人在公元前6世纪的“精气”或“阴阳”学说,就已经告诫人类,不存在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的伪命题。
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医家精通《易经》的阴阳极变的弥纶天地之道理,进而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确立,就反映在老子的《老子》、孔子的《易传》、医家的《黄帝内经》的学说中。并且是由这三家,最初建构了“宇宙论”、“伦理学”、“生命医学”三大哲学的基本类型,也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
古哲人老子、孔子、医家的学说中,所确立的哲学概念及思想都是一致的、相互贯通的。而且,他们的学说中的“阴阳之说”、“精气之说”、“道之说”、“道德之说”、“仁之说”、“性之说”、“中庸之说”、“心性之说”、“阴阳五行之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各个学派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根基。
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与“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框架的伦理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伦理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伦理哲学的诞生。
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的万物“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则;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
因此说,古哲人孔子解释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进而代表着中国伦理哲学的诞生。
古哲人医家,同样从“道”的观念解释“道”中的“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属性,而且认为“阴阳五行”就是宇宙的生命机制,也是解释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哲理方法,进而中国古哲人医家将这一哲理模型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古代医学。这反映出人类还没有产生科学实验医疗模式之前,中国古哲人医家在世界生命医学领域就建构了哲学辩证医疗模式。所以,中国古哲人医家是中医学最早的哲理医学的奠基人。
因此说,“阴阳五行”生命机制医学框架的哲理医学,是中国古哲人医家解释“宇宙生命机制与人体生命机制”辩证统一,或者说,是道之性之中的“精、气、神”与人之性之中的“精、气、神”相统一的哲理生命学说。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十、魏晋玄学本体论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是在经学的衰落过程中兴起的,这也是一个玄学反对神学经学的过程。自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始,儒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儒学走向了经学化,经学走向了神学化。在形式上,经学异常繁杂,对一部经典的注释甚至需要用上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