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数据库设计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设计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把数据库的设计和对数据库中数据处理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分析、抽象、设计、实现在各个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参照,相互补充,以完善两方面的设计
二、数据库的六个设计过程?
数据库的六个设计过程
1、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 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进行关系规范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储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系统的运行和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扩展资料: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
三、关系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不包括?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关系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不包括算法设计。
四、ps设计过程?
方法/步骤
1
首先我们打开ps,选择文件——新建——名称改为定义图案,宽度和高度改为10像素,其他选项不动,点击确定。
2
在图层面板,双击背景图层的上锁图标,进行解锁。
3
用ctrl+A全选,按delete键进行删除,图层变为透明网格,用矩形选框工具绘制一个1PX(像素)矩形块,按着alt+delete键前景色填充,复制10个按照对角线进行分布。
4
选择编辑菜单下的定义图案,可以进行重命名,这样定义图案就完成了。
5
我们如何检验自己定义的图案,我们打开一个图层,选择编辑菜单下的填充,将内容中的使用改为图案——自定图案中就出现了我们自定义的图案了
五、数据收集过程?
1.选择数据库,确定使用,在其中找到有关于上市公司的数据。
2.了解上市公司的分类,熟悉各级指标的分类依据和其具体内涵。
3.进行一次筛选:根据信用评级定义的本质选择所需要的指标,使得一切指标能有效反映企业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最终确定数据范围找到有关于反映企业信用水平的各级指标。
4.选择研究领域:制造业和制造业下的部分子行业
5.提取已选定行业的选定数据,从2001年至2020年制作成表格。
六、乾隆皇帝大阅图的设计过程?
这幅画画的是乾隆皇帝继位后的第四年(1739年)首次去南苑检阅八旗官兵的雄姿。该画采用了西洋明暗画法,衣服、头盔、皮毛等质感很强,背景中天空的云霭,色彩丰富多变,都与传统中国绘画有别。
七、数据库设计三大原则?
1、数据库每列具有原子性(所有字段都是不可分解的原子),行不可重复,列不可再分。
2、确保非主键列必须完全依赖主键列,不能部分依赖(通常对联合组件来说)
3、确保每列值都和主键列直接相关而不是部分相关(非主键列不能相互依赖)
八、故宫猫设计过程?
洛可可人通过前期的对故宫的实地调研走访,以及对游客的人物画像分析,对故宫的产品进行了品类梳理,对藏品进行了整合归纳,运用CBD众创模式,通过全集团400名设计师,历经52天时间,研发设计了17个主题,800多款产品,故宫猫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诞生的。
九、人本设计的过程?
人本主义设计模式名词解释:
设计方法论的一个流派,也称参与设计模式。
其基本观点是:(1)主张重新认识设计者的社会作用,强调设计者负有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责任,应当让设计对象的使用者参与设计过程。(2)提出参与设计理论,参与设计就是指让用户参与设计过程的决策,以便他们有机会保护自己的权利。(3)任何参与设计过程都离不开角色、对象、问题领域和影响参与设计发展的输入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十、作业设计实施过程?
作业目标的确定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的首要步骤,决定着作业设计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脉相承,它需要首先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和分解,并结合教材内容、学情综合考量确定。细化分解课程标准时,既要关注内容标准,即掌握何种知识或能力,也要关注程度标准,即达到何种掌握程度。
找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陈述,并分解到相关单元章节和课时,梳理出单元作业目标和课时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的要素一样,作业目标的要素也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其中,作业目标的行为主体当然是学生,行为动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种有益的学习认知行为,行为程度即学生进行某种认知所应达到的程度,行为条件是学生进行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程度所应具备的条件。而行为程度即表现标准在学习目标中的具体体现,它应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特性。行为条件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具体路径或有效凭借,体现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一章节,本章节主要内容为“小数乘法”,从课程标准关于本章节的阐述可以看出,本章节学习要求掌握简单的小数乘法运算,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能力层级为“理解”和“运用”。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具体学情,教师可先确定整个章节的作业目标,然后分解到具体章节,确定某一节的课时作业目标。
如“小数乘小数”这一节的作业目标可设置为:(1)能结合不超过三位的小数,进行相互的小数乘小数运算;(2)能举出具体的例子,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3)掌握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零的计算方法。该作业目标涉及“运算”“说出”“掌握”三个行为动词,并用“不超过三位的小数”界定“简单”的运算,用“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测量学生的理解程度,目标设置较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