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传播学大数据名词解释?

一、传播学大数据名词解释? 传播学大数据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的学科领域。它结合了传播学和数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规模、多样化

一、传播学大数据名词解释?

传播学大数据是指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的学科领域。它结合了传播学和数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规模、多样化、实时获取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揭示出传播过程中的模式和规律。在传播学大数据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来源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网络新闻、博客、论坛等网络传播渠道。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情感分析、网络关系分析等手段,可以获得关于用户行为、信息传播路径、传播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学大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传播行为、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影响因素,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传播现象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指导舆情监测、品牌传播、舆论引导等实践工作。同时,传播学大数据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采集与处理的伦理问题等,需要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面对和解决。

二、传播学十大效应?

一、晕轮效应、标签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误现象,类似的还有标签效应,简单用一个或几个标签概括一个人或一类人。

二、流瀑效应、羊群效应、示范效应。流瀑效应、羊群效应、示范效应都是一种社会性趋同心理,在示范者或领头羊的带领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认知或行为,与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近似。

 三、破窗效应、涟漪效应、蝴蝶效应。破窗效应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会有人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闯入建筑内定居、纵火。类似描述影响扩大现象的效应还有涟漪效应和蝴蝶效应,不同的是蝴蝶效应更强调事物发展的复杂性。

四是雪球效应、马太效应。雪球效应和马太效应均指在既定资源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比如大雪球和小雪球同时出发匀速滚动,最后一定是大小雪球的差距更大。在舆情事件中,可以用来描述网民观点的影响力与其自身话语权的关系。

三、传播学考研难度大吗?

传播学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大。一方面,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对多学科的综合了解能力。

另一方面,传播学考研的竞争也很激烈,报考人数较多,而招生名额有限,所以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因此,传播学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复习。

四、传播学四大来源?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2、 Kurt Lewin,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开展劝服研究。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的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五、传播学五大领域?

控制领域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他的实质是社会互动行为,是指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从而建立关系意义,最终建立整个社会网络。

前提是1、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2、信息共享活动 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隔断。 原因:参与者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心循环机制,由此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后来大众传播学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属于单向直线模式,虽然有考虑到受传者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六、传播学三大批判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英尼斯是媒介环境学的奠基人,麦克卢汉是旗手,波兹曼是学科制度化的关键人物。它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尼尔·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为:把媒介当作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

七、传播学四大传播规则?

1.自觉性。传播学传播规则又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

2.一般性。传播学传播规则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系统性。传播学传播规则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4.科学性。传播学传播规则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产物,诞生于美国。

八、传播学四大社会功能?

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正式将传播功能定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传播是一项必须履行一定功能的社会活动。不论它是自我的内向传播,还是直接的人际交流,还是借助媒介的大众传播甚至跨国传播。施拉姆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表现在: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商场;开创经济行为等。

一般社会功能包括: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等等。

九、传播学四大专业?

新闻学,广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

十、传播学六大宏观理论?

传播学四大宏观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一、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1. 认知层面的效果;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理论内涵: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 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培养分析,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为故事讲解员、缓和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工具;

(3)媒介对人的主观现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象征性现实进行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的现实观,包括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

四、知沟理论,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